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 创新人才学院项目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人才学院”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该项目隶属于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的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探索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基础人才的新模式,旨在让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实践,感受国际一流科研氛围,并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科研项目,从而发掘自己的科研潜力,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从2010年举办第一届微软创新人才学院开始,该项目每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三年级本科生中招收18名学生(其中包括7名联合培养博士生指标)。他们将在学校和学院同意的前提下,从7月到次年6月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上课、实习,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最后回到学校进行本科毕业答辩。
培养特色
一对一指导 每一位同学将有一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担任其导师,指导学术研究和学习安排。
学分课程 在微软学习期间,参与项目的学生需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修完高级软件工程、高级研究讲座、科技英语三门中科大学分课。在高级软件工程课程中,在高级开发主管的指导下,同学们将有机会与微软的产品组合作,并发布真实应用。高级研究讲座课中,十几位来自自然用户界面、计算机图形学、空间数据挖掘、信息检索、机器学习、计算机理论、网络与无线通信、多媒体技术、移动和传感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员分享最新的研究动态,开阔同学们视野。在科技英语交流课上,研究员和高年级博士生带来科技论文写作、学术会议报告技巧、学术会议poster & demo环节技巧等指导。
国际化的视野、丰富的学术资源 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世界尤其是亚洲领先的计算机研究机构,每年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一流科学家访问、交流。创新人才学院的同学有机会与图灵奖获得者、世界著名大学教授面对面交流。除此之外,微软亚洲研究院有近20个研究小组,多元化的科研环境。
班级管理和课外活动 微软创新人才学院的班主任组织学员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大家有一种集体归属感。除了丰富多彩的讲座、课程、充实的学习和科研生活之外,郊游、聚餐等丰富的活动让大家的课余时光更精彩。
在这个班级中,不光有中科大的同学,还会有来自清华、哈工大、北航、中大、西交大等高校的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和生活。截止到2019年底,先后有228名优秀本科学生加入本项目,其中有超过50%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投出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20%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申请资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三年级本科生
热爱科研
数学好,编程好和态度好的“三好学生”
优秀团队合作精神
注:成绩与排名只是会作为参考依据。只要你有潜质,有热情,有志于在计算机研究领域发展,都可以申请本项目。
申请网址
请报名同学 4月2日-5月10日登录网站报名。 https://jinshuju.net/f/vy3bWf?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扫码亦可报名
填表时,只报名参加创新人才学院,没有意向攻读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同学,请不要勾选以下选项:“是否有志于攻读 微软亚洲研究院与贵校开展的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提交的证明材料包括:申请表(见附件。提交时务必删除前面简介文字,只提交申请表),简历,成绩单和其他有助于申请的材料。请您将所有材料压缩
打 包成zip格式后上传。(请选择或拖拽上传文件(最多5个)、限制每个20.0MB 以内。仅支持:rar、zip、7z、gz、arj、z)
申请时间表
4月2日~5月10日,提交申请(包括,个人简历、申请表、成绩单、以及其他材料)(创新班 学员不限国内外读研究生的计划)
5月10日~5月24日,简历初筛(可能伴随电话面试)
5月25日~6月10日,微软AI讲堂与导师分享见面会,现场面试
6月20日, 公布录取名单
7月-次年6月,所有入选的学生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学习和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项目咨询
如有问题也可咨询微软方面的负责人石贝贝老师,电子邮件: besh@microsoft.com
建议所有有意报名的同学都扫码加入项目讨论群(进群请改群名片:姓名-学院-年级,人数限时, 如
改名将可能被移除群给更需要的同学。)群里会及时更新项目信息,也有相关老师和师兄师姐,可供咨询项目相关信息。
2020年创新学院招生导师简介(首字母排序)
以下导师每人拟招一名科大在读大三学生,共11
,于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进入中科大微软创新人才学院学习。
郭百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0811云顶集团 自动化博士生导师
郭百宁博士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负责图形图像领域的研究工作。郭博士于1999年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此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郭博士拥有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学士学位。他还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和美国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
郭百宁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可视化、自然用户界面以及统计学习。他在纹理映射建模、实时渲染以及几何模型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郭博士曾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视觉及计算机图形学会刊(2006-2010)以及计算机和图形学会刊(2007-2011)的编委会成员。目前他还担任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图形和应用的副主编。他担任过多届国际图形学和计算机可视化大会委员会委员,包括国际计算机图形学大会(ACM SIGGRAPH)、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可视化大会(IEEE Visualization)。郭博士拥有40多项技术专利。
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首席研究员/全球合伙人和负责人,2007年加入微软,此前在香港大学任教近十年,他培养的许多学生现已成为业界领袖。自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以来,霍强博士一直坚持研究,为语音识别、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手势识别、基于生物特征的用户识别、语音和图像处理的硬件设计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研发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Windows,Office,Dynamics, Power Platform, Azure认知服务和必应(Bing)搜索等微软产品和服务中。
刘云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云新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异构计算研究组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移动和边缘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在移动和边缘设备上的模型优化和设计、系统性能优化、软硬件协同设计、安全和隐私保护、联合学习和新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工作发表于MobiSys, MobiCom, NSDI, CCS, ToN, TMC等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成果转化至Visual Studio, XBOX XDK, Windows Phone等微软产品。曾担任 MobiSys, MobiCom, WWW, INFOCOM等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获得 MobiCom 2015 最佳演示奖,PhoneSense 2011 最佳论文奖,并拥有十多项专利。个人主页: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people/yunliu/.
罗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0811云顶集团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多媒体组主管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跨模态视频分析、多媒体通信等。在包括ACM Mobicom、IEEE Infocom、IEEE CVPR等顶尖学术会议以及多份IEEE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拥有十余项国际发明专利。自2011年起担任IEEE Infocom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曾获得2016年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上海市网络领域最有影响力论文奖”。
秦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博弈论和多智能体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在业内顶级期刊/会议如NeurIPS/ICML/ICLR/AAAI/IJCAI/AAMAS/SIGIR/WWW/CVPR/ACL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曾)担任IJCAI/AAAI/SIGIR/AAMAS/ACML等会议领域主席/资深程序委员会成员、WWW 2020研讨会主席、DAI 2019工业论坛主席,曾任多个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席主席。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2019年国际机器翻译大赛8项冠军,开发了迄今为止最强麻将人工智能Suphx,他的团队研发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微软认知服务、必应(Bing)搜索以及微软云服务。
童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童欣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首席研究员,研究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其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材质建模,打印与绘制;纹理合成,光传输分析与模拟,真实感绘制,人脸动画等。童欣博士曾担任 Computer Graphics Forum编委,目前为IEEE TVCG和ACM TOG编委,在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和期刊(ACM TOG/SIGGRAPH)发表论文50多篇。童欣博士多次担任图形学顶级会议的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如:SIGGRAPH,SIGGRAPH ASIA,Eurographics, Pacific Graphics等。
谢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谢幸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挖掘、社会计算和普适计算。他是ACM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ACM TIST等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参与创立了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并曾担任ACM UbiComp 2011等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发表论文300余篇,共被引用25000余次,H指数为75。他曾获ACM SIGSPATIAL十年影响力论文奖,中国计算机学会青竹奖,并曾在KDD、ICDM等顶级会议上获最佳论文奖。
张霖涛 微软亚洲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
张霖涛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全球合伙人,目前他在领导微软亚研院的智能云与端研究组从事系统与网络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加入微软亚研院之前,他在微软硅谷实验室工作。张博士曾经在形式验证与逻辑推理,互联网安全,分布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可再构计算等等很多研究领域做出过贡献。目前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超大规模分布系统,特别是研究云计算对网络,存储,技术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的挑战与机会。张博士的研究工作获得过不少奖励,包括SOSP和DATE最佳论文奖,ICCAD十年最有影响力论文奖,DAC 50年最高引用论文奖,计算机自动验证(CAV)奖,以及Richard Newt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影响力奖等等。张霖涛博士在北京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周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0811云顶集团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博士生导师
周明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他是国际计算语言学会(ACL)前任会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五所大学博士生导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他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并对其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明博士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91年在哈工大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93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1999任清华大学任教。1996-1999访问日本高电社主持中日机器翻译产品研发。1999年加入微软研究院。他是中国第一个中英机器翻译系统(CEMT,1989年)和日本最著名的中日机器翻译产品J-北京(1998年)的研究者。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他长期领导NLP的研究,包括输入法、在线词典(必应词典)、下一代搜索技术、机器翻译、问答、聊天机器人、计算机对联、知识图谱、语义分析、文本挖掘、文本生成、用户画像和推荐系统等。他主编《机器翻译》、《智能问答》等技术专著。他积极筹划组织NLP暑期学校和学术会议(譬如NLPCC、语言与智能高峰论坛)、主导创建了ACL亚洲分部、筹办ACL2020。过去二十年来,他领导的团队培养的500名实习生、20名博士和20名博士后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research/people/mingzhou/
周礼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0811云顶集团 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生导师
周礼栋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of Microsoft),主要从事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存储系统、无线通讯和网络,以及系统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周礼栋博士于2002年加入微软公司,曾任职微软硅谷研究院研究员、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雷德蒙研究院系统研究组首席研究员。他的研究一直推动着可靠、可信及可扩展的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进步,为在线云服务提供支持,与此同时,他还对实时部署的大规模服务做出了重要的技术贡献。多年来,周礼栋博士在设计和开发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技术角色,这些系统支持着微软从搜索引擎、大数据基础设施、云可靠性和可用性到AI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周礼栋博士是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院士(ACM Fellow),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系统会刊(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存储会刊(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计算机会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编委会成员,曾担任国际计算机系统会议(SOSP, OSDI, NSDI, PODC, ASPLOS, EuroSys, SoCC和DISC)的程序委员会成员。周礼栋博士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以至亚洲地区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和合作。他曾担任第一届亚太系统研讨会(APSys)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成功推动计算机系统顶级会议——操作系统原理大会(SOSP)于2017年第一次在亚洲举办,并担任会议的联合主席。周礼栋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并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之后在康奈尔大学深造,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https://www.msra.cn/zh-cn/people/lidong-zhou
不限方向一名 (报名时,可在导师名字上输入:不限方向)
附:微软创新人才学院剪影
发表于2019年08月22日 在自然语言处理顶级会议 ACL19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在 IJCAI/ACL/KDD 等顶级会议上发表四篇合作论文,合作的微软总部同事希望他毕业后直接加入他们的团队——这些成绩,都属于一位本科生。 | |
创新人才学院《高级软件工程》结课记:突围“象牙塔”的未来科学家 发表于2019年02月22日 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为创新人才学院定制的一门课,自 2010 年开课起,课程一直根据反馈进行着改进优化。有别于传统的软件教育,创新人才学院倡导创新、鼓励实践,从全方位“模拟实战”。对这些从合作高校招收的优秀大四学生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走出象牙塔”之旅。 | |
以梦为马,结伴前行—— 记第七期微软创新人才学院《高级软件工程》结课 发表于2017年02月17日 微软创新人才学院是隶属于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教学改革项目,自2010年起,该学院每年从合作高校招收优秀的大四学生接受为期一年的科研培训,旨在帮助他们发掘科研潜力,激发创新能量。除了在研究员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课程。 | |
520,秀恩爱算什么,秀成长才是王道! ——微软创新人才学院第六期结业 发表于2016年05月20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又到一年毕业季。5月20日,微软创新人才学院的学生们也迎来了他们的毕业盛典。秀恩爱算什么?秀成长才是王道!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微软学生俱乐部连线微软创新人才学院毕业典礼现场,与你一同回顾这批才华横溢的毕业生们的成长点滴! | |
发表于2015年09月10日 9月,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无数的学子再次回到校园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活。新的学年往往意味着新的改变,如何调整方向,让自己的学习、科研之路走得更远,是许多同学正在思考的问题。对于那些大四、研二的同学来说,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的选择则正摆在他们的面前。到底什么才是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通往更高深领域的科研之路又有着怎样的风景,这些问题困惑着许许多多年轻的学子们。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人才学院(pre-PHD项目)的同学们,也同样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
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软 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申请表
学校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填表时间:2020 年 X 月 X 日
照片 | 姓名 | 性别 | 民族 | 出生日期 | 年/月/日 | |||
院系 | 专业 | 入学时间 | X年X月 | |||||
学号 | 英才班(必填) (非英才班则填写“无”) | |||||||
联系方式 | 电子邮件 | 备注:请提供长期有效的联系方式 | ||||||
手机号码 | ||||||||
家庭住址 | ||||||||
相关联系人 | 家长姓名 | 家长手机号 | ||||||
紧急联系人 | 紧急联系人手机号 | |||||||
学 习 经 历 | 起止时间 | 学校名称 | 证明老师 | |||||
XX年X月- XX年X月 | XX大学 | |||||||
XX年X月- XX年X月 | XX中学 | |||||||
XX年X月- XX年X月 | XX中学 | |||||||
发 表 论 文 及 获 奖 经 历 | ||||||||
实 践 经 历 | ||||||||
未 来 计 划 书 |
附加材料:
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表和年级排名(成绩及排名仅供参考)
GPA: 排名:
请提交成绩单(大一至大三上学期)